9月2日,湖北荆州印发《关于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其中提到,加快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以重点行业绩效分级创建与中省两级碳市场为抓手,推动实施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力争全市钢铁、化工、造纸等重点行业能效达标杆水平的比例超过30%。持续修订完善荆州市应急减排清单,推进企业技改,每年完成B级或绩效引领性企业创建不少于10家。积极推进碳排放权交易,确保荆州市全国碳市场企业信息化存证报送率达100%,通过申请纾困配额等方式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履约。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探索“生态资产权益抵押+项目贷”、碳排放权质押贷款等模式,支持符合规定的环保领域项目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构建多层次绿色金融市场体系。到2027年,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政策落地资金达到60亿元,全市绿色贷款余额达到430亿元。
原文如下:
荆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荆州经开区,纪南文旅区,荆州高新区,市政府各部门:
《关于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荆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4年9月2日
关于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积极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江汉平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统筹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为荆州加快建设江汉平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聚能添力。
到2027年,全市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4%以上,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提高到8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新增省级创新平台50家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0%以上,单位GDP能耗下降10%以上。
二、重点任务
(一)实施以创新驱动为主线的科技发展战略
1.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重点产业、产业链企业核心关键技术自主可控和自主研发,在装备制造、医药化工、农产品加工等领域,确定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支持长江大学牵头创建湖北实验室,积极打造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热系统中国区研究院、国家级汽车零部件质检中心、干衣机全球研究院、区域性药品研发中心等一批重点科创平台。围绕主导优势产业,加快建设荆州汽车零部件、江汉平原纺织服装、现代化工等产业技术研究院。到2027年,力争新增1家全国重点实验室、5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十余项核心关键技术获得突破性进展,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55%。(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卫健委、市农业农村局,以下职责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和功能区管委会均有涉及,不再单独列出)
2.构建科技创新供应链体系。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供应链平台公司作用,建设科创供应链“天网”平台荆州专区。依托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重点科创平台、产业园区及重点乡镇等组建企业创新需求服务驿站,完善“地网”体系。高标准建设荆州大学城(荆州科创大走廊),高水平运营荆州(武汉)离岸科创中心。组建天使投资基金,重点投向原创性、引领性、颠覆性的种子期科技领域项目。到2027年,初步构建起立足荆州、辐射全省、链接全国的科创供应链平台,汇聚企业信息2800家以上、创新成果500项,集聚企业创新需求供给方与链接方150家以上。(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产投集团)
3.健全科技成果转移体系。主动对接高校院所,针对优势学科深化校企、校地合作,常态化开展科技成果转化轻骑兵行动,推动技术需求和科技成果精准匹配,每年开展8场以上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大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强科技中介机构创新服务能力建设,提升技术转移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载体运行质效和专业化水平。实施科技创新专项担保计划,进一步发挥市融资担保集团增信、分险作用,撬动金融资源支持科技创新。到2027年,完成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00项,累计登记科技成果700项。(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经信局、市人社局、市产投集团)
(二)构建以新型工业化为路径的现代产业体系
4.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深入实施主导优势产业倍增发展计划,推行“链长+链主+链创”模式,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智能装备、现代化工等主导优势产业。深入开展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培育一批省级及以上专精特新、独角兽企业。开展“技改提能、制造焕新”行动,加快推动工业领域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及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力争每年实施技改项目300个以上,完成不少于100家企业数字化转型。到202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均增长8%,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达到45%。(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农业农村局、市文旅局)
5.加快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对标全省“51020”现代产业集群,鼓励石油装备重大成套设备制造龙头企业挖掘深海石油装备、页岩气等领域的潜力,发挥高端装备产业集群的集聚力。积极争取荆州市纳入武汉氢能示范城市群,构建“武汉+宜荆荆黄”氢能制造带。融入武汉都市圈“光芯屏端网”万亿产业集群发展,加大芯片制造等高新技术上下游项目招引力度,加快引进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产业,建设荆州半导体材料产业基地。培育和引进雷达、整机制造、关键零部件等低空经济产业,大力拓展应急救援、交通物流、农业生产、文化旅游等应用场景。依托生命健康类主体及医院发展高端医药中间体、原料药、新型制剂、医疗器械、健康食品、生物育种产业、生物基因检测等,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生命健康产业。(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招商中心、市农业农村局、市卫健委)
6.适度超前布局未来产业。以未来制造、未来材料等为重点,培育未来信息、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等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坚持以零强整,支持高端装备企业对接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中的机器人躯干部分,积极构建智能型服务机器人、医疗康复机器人应用场景。支持荆州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探索发展未来材料,推进高端AI芯片配套材料、磁性材料等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招商中心)
(三)探索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的绿色经济模式
7.深入推进流域综合治理。以“1+10”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格局为切入点,建立小流域治理长效运营管护机制,完善小流域土地利用分类、基础设施布局、开发建设管控等标准。扎实推进洪湖流域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确保“一年有起色、两年见成效、五年大变化”。以长江经济带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十大行动和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提质增效行动为抓手,持续推进污染治理攻坚和降碳减污协同增效,巩固提升长江高水平保护成效,确保长江干流荆州段水质稳定在Ⅱ类以上。(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市经信局、市水利湖泊局、市农业农村局、洪湖保护区管理局)
8.积极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加快培育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集群,依托江陵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荆州经开区循环经济产业园、公安经开区循环经济产业园等,推进在建重点项目投产达效,并持续招引国内外循环经济产业龙头企业。加快构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立足华中区域布局再生资源重点品类绿色分拣中心,建设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供应链平台。开展开发区土地集约节约利用评价,深化“亩产论英雄”改革。力争未来五年建成循环经济产业高地,打造华中国家级绿色循环产业基地。(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经信局、市发改委、市招商中心、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
9.加快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以重点行业绩效分级创建与中省两级碳市场为抓手,推动实施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力争全市钢铁、化工、造纸等重点行业能效达标杆水平的比例超过30%。持续修订完善荆州市应急减排清单,推进企业技改,每年完成B级或绩效引领性企业创建不少于10家。积极推进碳排放权交易,确保荆州市全国碳市场企业信息化存证报送率达100%,通过申请纾困配额等方式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履约。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探索“生态资产权益抵押+项目贷”、碳排放权质押贷款等模式,支持符合规定的环保领域项目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构建多层次绿色金融市场体系。到2027年,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政策落地资金达到60亿元,全市绿色贷款余额达到430亿元。(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经信局、市财政局、市产投集团、人民银行荆州市分行)
(四)打造以全要素高效配置为目标的发展环境
10.推动市场体制深层次改革。加快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入推进公平竞争审查制度落实见效,对重点领域不当市场干预行为进行整治。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对失信经营主体信用修复帮扶力度。持续推进大财政体系建设,深入推进投资项目绩效综合评价和国企国资改革。畅通劳动力要素流通渠道,加快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到2027年,“数化荆州”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归集共享信用信息1.5亿条,基本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市场体系。(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市场监管局、市数据局、市财政局)
11.创建全省营商环境新高地。坚持以控制成本为核心优化营商环境,深化“十问十帮”温暖行动,精心组织开展“古城新智汇”“企业家活动日”等政企互动活动,深入实施“高效办成一件事”,全面提升经营主体和人民群众全生命周期服务水平。推动“多测合一”“多规合一”改革,确保在“一张蓝图”上开展项目审批。以保护合法权益为重点,强化政府履约监管,公正执法司法,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到2027年,优化营商环境先行试点改革事项累计创建350个以上,力争获评全国营商环境最佳口碑城市。(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市司法局等单位)
12.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用好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国家加工贸易产业园“金字招牌”,持续推进荆州港水运口岸对外开放,力争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行。推进荆州跨境电商产业园建设,探索跨境电商海外仓、保税仓、前置仓等“多仓联动”集运模式。持续做好广交会、上海进博会、服贸会、加博会等组展工作。推动荆汉欧专列、荆成“长江班列”常态化运行,大力发展铁水联运,加快完善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到2027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到240亿元,进出口通关成本较2023年降低10%以上。(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发改委、荆州港务集团)
(五)畅通以教育科技人才为核心的良性循环
13.完善高质量教育体系。落实五育并举,持续深化“双减”,深入推进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以教育数字化带动教联体走深走实,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面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大力实施校企合作联合办班专项计划,对照主导及优势产业优化专业设置,鼓励加快设置智能装备、现代化工等专业,实现每个主导优势产业对应1~2所大专院校、3~5个重点专业。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探索双元制职业教育,打造“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市域产教联合体实体化运行,协同推进各类主体深度参与职业教育,积极争创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培育产业技术人才。支持长江大学“双一流”建设,加快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升本进程,完成荆州理工职业学院搬迁,加快荆州大学城建设。(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发改委、市城发集团)
14.营造创新良好氛围。支持科技型企业对接省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人才和平台,建立多层次的产学研联盟。鼓励企业通过股权合作、共建实验室等市场化方法,建设一批创新联合体、中试验证平台等。引导企业积极申报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卡脖子”类科技项目,攻克技术难题。充分发挥市产投集团作用,有效运用市级创新引导基金,培育风险投资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参股设立创业投资基金、成果转化基金等专项基金。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强化专利保护,完善科研诚信体系,发挥评价和引导作用,打造风清气正的创新生态。(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市场监管局、市产投集团)
15.紧盯需求引才留才用才。围绕“4611”现代产业体系布局人才链,持续开展“才聚荆楚•凤鸣荆州”“我兴楚乡•能人返乡”等系列引才专项行动,确保精准引才。加快建设湖北江汉平原(荆州)人力资源产业园,充分发挥编制、岗位吸引力,引进高层次硕博人才,提升人才留荆率。完善技能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推动建立宜荆荆都市圈人才互认互用机制,确保科学用才。提升高质量岗位供给水平,持续推进劳动力密集型岗位向智力、技能密集型岗位转变,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到2027年,力争共引进培育1名战略科学家、20名科技领军人才、100名卓越工程师、500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1个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招引高层次硕博人才4000名,其中青年教师50名。(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委人才办、市教育局、市科技局)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市级层面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工作的协调机制,及时协调解决重点难点堵点问题。涉及面广、情况复杂的重大问题和重大事项及时报请市委、市政府研究解决。市直相关部门根据责任分工建立工作专班,分年度谋划实施开展重点工作。各地结合本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实际情况,探索推进符合本地实际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模式。
(二)加强分析调度。各地各部门要扛牢属地责任和主体责任,强化形势分析、政策研判、跟踪问效,定期调度各项任务进度、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确保构建上下贯通、左右协调、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工作体系。同时,及时总结推广工作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推动方案落地落实。
(三)加强要素保障。认真落实国家、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优惠政策,用好产业图谱、投融资咨询、专项资金、人才保障等要素保障政策,多措并举实现各类优惠政策精准直达快享。对符合产业投向标准的项目、企业,在争取中央和省预算内资金、超长期国债支持及纳入省市重点项目清单和用地、用水、用能等要素支撑方面优先保障。
上一篇: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