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世界风能协会副主席、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
记者:您认为我国能源电力行业这些年发生的最为深刻的变化是什么?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能源电力发展面临着怎样的新形势、新任务?
秦海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明确了我国能源发展的战略方向。近年来,我国能源电力行业发生的最显著的变化是新能源开发利用水平大幅提升。2014年年底,我国风电、光伏发电累计并网装机容量约1.24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容量的不到10%。到2023年年底,我国风电、光伏发电累计并网装机容量达到10.5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容量的36%左右。今年一季度,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6875亿千瓦时,约占全部发电量的30.7%,其中风电、光伏发电电量达4253亿千瓦时。新能源正加速成为电力系统中的主体能源。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我国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未来风电、光伏发电在我国电力系统中的占比将会更高。这意味着接下来新能源将保持高速发展。对此,一方面,新能源行业仍需坚持以创新为关键抓手,不断提高新能源的经济性;通过商业模式创新,进一步拓展新能源应用场景。另一方面,应加快电力体制改革,建立适应新能源电源大规模并网的市场化机制,提高资源优化配置能力,调动需求侧和供给侧的灵活性,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
记者:在用能需求不断增加、新能源发展持续加快的背景下,您认为应如何从能源消费、供给、技术、体制以及国际合作等方面入手,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保障能源电力安全稳定供应?
秦海岩:保障能源电力安全稳定供应,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为了更好承担这项职责使命,能源电力行业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一步落实好能源安全新战略。
一是加速推进能源消费方式变革。通过政策引导和商业模式创新,激活绿色电力消费市场。在新能源富集区域,推动能源电力行业与地方政府、工业园区、高耗能产业等建立广泛合作关系,打造零碳电力基地,吸引出口产业园区、高载能工业区以及制造、数据等产业向内陆地区转移。在中东部负荷中心,推动可再生能源示范城市建设,打造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社区,为当地支柱产业提供低碳发展的资源和机会,保障经济稳定增长。
二是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深化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新能源,建设多元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以风电为例,应结合不同区域开发条件,因地制宜扩大开发规模。比如,“三北”地区风能资源储量大、风速高,度电成本甚至低于常规火电,适合大规模集中开发。在中东南部地区就地开发利用风能资源,则被看作实现“电从身边来”、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
三是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具体到风电领域,业界需加快关键与共性技术攻关,包括风电机组大型化、定制化和智能化开发,大功率齿轮箱和百米级叶片等部件研发,以漂浮式为代表的海上风电前沿技术研究,以及高性能替代材料研发应用等。
四是深化能源体制和市场化改革。加快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持续深化电力中长期交易,充分发挥现货交易、辅助服务市场作用,进一步保障电力安全可靠供应,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
五是全面加强新能源国际合作。在“一带一路”倡议及亚太经合组织、金砖国家等多边机制下,推动能源电力行业广泛开展新能源投资、贸易、产能、技术标准等领域的国际合作,为加快全球能源转型、构建全球气候治理新格局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记者:作为新能源行业特别是风能领域的专家,您认为如何处理好新能源与传统能源、全局与局部、政府与市场、能源开发和节约利用等关系,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秦海岩: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路径。在这一过程中,新能源将成为主体能源,新能源逐步替代传统化石能源成为必然趋势。然而,考虑当前我国燃煤发电量在全国总发电量的占比接近六成,实现能源转型任重道远。
各方应站在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充分认识大力发展新能源的战略意义,多措并举形成有利于新能源开发利用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能源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市场化改革,共同解决影响新能源发展的难点堵点问题,为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记者:随着海上风电、分布式光伏发电等产业蓬勃发展,更加智能化、数字化的技术成为推动我国能源电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您认为能源电力行业深化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潜在发力点有哪些?
秦海岩:近些年,新一代信息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风电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已成为风电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在选址环节,中尺度建模技术、卫星遥感物理建模技术和高精度风电场微观选址技术的推广应用,使智慧选址模式逐步取代费时低效的传统选址方式。在运行中,借助现有技术,通过感知并预测所处环境的变化,系统能够自动采取不同的控制策略,提高发电效率。在运维环节,通过在风电场安装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系统,结合资产完整性管理理念,故障设备运维已从事后转向事前,逐步走向预防性维护。这些手段有效推动了风力发电效率的提高以及整体成本的下降,正成为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质量的重要抓手。
未来,更广泛的监测传感、物联技术应用及建模仿真能力的提升,将促进数字孪生技术的发展。此外,通过数字化信息整合行业资源、改变产业链互动和资源调配方式,将进一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记者:近年来,我国能源电力国际合作持续加强,风电、光伏发电企业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您认为我国能源电力行业特别是风电行业“走出去”的主要优势有哪些?
秦海岩:我国风电企业已具备全面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实力。一是我国风电技术领跑全球,已下线陆上11兆瓦系列机型与海上20兆瓦系列机型,陆上、海上风机叶片最长分别达131米、143米。二是我国形成了丰富的风电机组产品谱系,能够满足全球各种环境气候区域开发需求。三是我国是全球最大的风电装备制造基地,生产的风电机组(包括国际品牌在我国的产量)占到全球市场的三分之二以上。考虑到风电机组生产成本的大幅下降,我国风电企业可为全球提供极具技术、质量、价格竞争力的机组产品组合。此外,我国在风电产业政策和技术标准制定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未来,我国风电产业链、供应链将在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当前,风电产业链、供应链产能有待提升,技术先进、价格实惠的中国风电设备可有效控制风电项目开发成本,帮助设备使用国生产出便宜的绿电,从而提高其经济发展水平,实现能源安全,促进全球能源转型。
上一篇: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