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网络上有个不明觉厉的高频词——算力。有人说,人工智能时代,算力是核心;也有人说,数字经济时代,算力等于更多的新质生产力。
那么,算力到底是什么?算力的尽头又是什么?日前,记者来到刚刚投入运营的中国电信杭州智算中心进行了采访。
1秒钟算力相当于
14亿人不眠不休地算上100多年
沿着时代高架,行驶20余千米,来到三江创智新城。这座位于钱塘江南岸三江区块的产业新城,渐有破茧成蝶之势。远远地,便看到几栋灰色外立面建筑,蓝色的“中国电信”标识醒目地悬挂在楼顶。
刚刚投入运营的中国电信杭州智算中心
在刚刚投入使用的1号楼通信机楼,记者看到了整个智算中心的沙盘,也见到了中国电信杭州分公司新基建办公室副总经理卢刚。
当前,该数智中心一期工程已经完成投运。作为项目的基建负责人,卢刚正在统筹设备进场和安装,并协调二期工程推进建设。“整个项目占地168亩,规划总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可以容纳2万个机架,总投资超过50亿元,是中国电信集团一次性投资最大的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之一。”卢刚介绍,“这里有4个机楼,是一个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我们致力于为各行各业提供算力服务,推动数字化转型和产业升级。”
沿着1号楼的走廊前行,两侧是一间间功能各异的机房。隔着落地玻璃,一个个机柜相邻而立。不时有工作人员“刷脸”进入机房,快步穿梭其间进行巡视检查。
与传统数据中心不同的是,这个智算中心还是一个国内领先的“双生态”(即国产化和英伟达)液冷算力服务器的数据中心。采用液冷技术主要是为了让单机柜的计算能力达到最高。据卢刚介绍,目前中国电信杭州智算中心可运营算力已经达到了700P,预计到明年年底将扩容至5000P。
对于“P”这个算力单位,卢刚打了一个比方:“1P等于每秒1000万亿次的浮点运算能力。所以5000P意味着算力达到每秒500亿亿次。假设全中国14亿人每秒钟执行一个‘1+1=2’的计算,那500亿亿次,需要14亿人不眠不休地算上100多年。”
算力的尽头是电力
如此强大的算力靠什么来支撑呢?
被问到这个问题时,卢刚首先与记者分享了来自埃隆马斯克和黄仁勋等“科技巨头”的观点:算力的尽头是电力。随后,他建议记者前往该智算中心的“动力心脏”——110千伏智算变电站看一看。该站于5月14日成功送电投运,并成为杭州智算中心项目推进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标志着该项目逐步由建设阶段转向运营阶段。
在这里,记者见到了为该项目落地提供电力服务的杭州供电公司客户经理施佳铭。沿着变电站外墙边走边参观,记者了解到110千伏智算变电站位于杭州智算中心园区西北侧,建筑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总建筑面积约4400平方米,设有4间GIS(气体绝缘金属全封闭组合电器设备)主变压器室。
施佳铭介绍,这座变电站目前已经投运了2台5万千伏安的变压器,可以满足园区5000个服务器机柜和其他设备的实用负荷。目前还预留了2间GIS(气体绝缘金属全封闭组合电器设备)主变压器室,供后期中心算力进一步释放时使用。
110千伏智算变电站享受了电力外线接入费用分担政策的“红利”,实现了接电“零”成本,为中国电信杭州分公司一次性省下了2000余万元费用。
“与此同时,我们还提供了绿色通道服务,通过整合资源缩短业务办理时限。110千伏智算变电站从申请到投运,10个月就完成了所有工作。” 施佳铭补充道。
一天的采访结束,记者在这座智算中心感受到了数字化时代的澎湃动力。当前,作为数字经济第一城的杭州已建有各类数据中心、计算中心62家,算力正在推动着这座GDP两万亿之城开启新一轮拔节生长。而这些算力背后的电能,也正在一篇关于新质生产力涌动的时代大文章上落下笔墨。
采访后记
前不久,高盛发布的一项最新研究报告称,随着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算力需求越来越高,由此也带来了电力需求大增,预计到2030年,全球AI数据中心对于电力的需求将增长160%。为此,我们选择走进这个浙江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项目、重大产业项目和“十四五”重点项目去了解算力背后的产业和经济逻辑。在采访和梳理过程中,我们也认识到:AI和算力的迅猛发展离不开电力的支撑和助益,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电力将始终扮演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而如何构建好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更好地赋能和参与高质量发展,是摆在电力人面前的又一个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