讯:6月22日,峡谷欢腾,山水含笑,经过近6年的不懈努力,由中国电建所属昆明院设计,水电基础局、十四局、七局参建的世界首座堰塞坝综合水利枢纽工程——云南鲁甸红石岩水电站首台机组正式投产发电。
抢险在前:化解堰塞湖之险
2014年8月3日,一场突如其来的6.5级强震撕裂了云南省鲁甸县红石岩乡牛栏江右岸高达600米的陡峭崖壁,垮塌的山体截断奔腾的江水,迅速形成了库容达2.6亿立方米的堰塞湖,并以每天24米的速度快速上涨,直接威胁着下游10个乡镇3万余居民的生命安全。
灾情就是命令,中国电建所属昆明院、水电十四局等单位火速行动,积极参与到抢险救援第一线。在情况危急、条件艰险、时间紧迫等不利条件下,不畏艰险、团结协作、昼夜奋战,建立堰塞坝应急抢险指挥平台,采取开挖泄流槽、拆除调压井施工支洞检修门等措施,仅用9天就完成红石岩应急抢险处置,让堰塞湖内的水开始下泄。
应急抢险完成后,堰塞湖仍然维持在1178米高水位运行,由于正值主汛期,若遭遇洪水极有可能导致堰顶泄流槽过流,红石岩溃堰风险仍然存在。2014年8月13日至10月4日,中国电建采用隧洞泄洪分流方式,仅用40天就开挖出一条长278米的应急泄洪洞,与原红石岩引水隧洞及堰塞湖库区连通泄洪,快速放空了堰塞湖。
综合整治:变废为宝创先河
至此,红石岩堰塞湖险情彻底解除,但电建人并没有停下脚步,
而是从“危难”中发现了“机会”。
红石岩堰塞湖位于原电站进水口和调压井之间,有独特的泄水通道;堰塞体以大块石为主,体量大、堰坡缓,自身稳定性好;堰塞体所处位置有稳定流量和水头落差。
针对红石岩堰塞湖的上述特点,“擅规划设计”的中国电建创造性地提出:利用堰塞体为坝体,将红石岩堰塞湖整治成为集“防洪、供水、发电、旅游”等效益为一体的综合性水利枢纽工程的方案。
但坝体由塌陷形成,现有技术难以解决堰塞坝勘察设计施工难题,堰塞坝综合整治国内外尚无先例,但这一“前无古人”的水利工程并未难倒“长施工建造”的电建人。
中国电建所属各单位通过创新驱动,以及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等“四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创建了堰塞坝整治利用勘察设计施工技术体系,以“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创新模式,首创了堰塞坝“应急抢险—后续处置—整治利用”一体化解决方案。研制了堰塞坝整治利用的关键灌浆材料和施工成套装备,解决了复杂环境下宽级配堰塞坝防渗结构灌浆施工等关键技术难题,让昔日危害的堰塞湖,华丽转身为世界首座堰塞坝水利枢纽工程!
工程坝高103米,水库总库容1.85亿立方米,装机容量20.1万千瓦,年发电量8亿度。灌溉面积达6.62万亩,解决了14.13万人的生活供水问题,为当地农业发展和脱贫致富创造条件。在经历高水位和多次余震考验后,安全运行。
由昆明院牵头完成的《堰塞坝应急处置与综合整治关键技术》荣获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科技进步特等奖。项目成果获发明专利23项,实用新型专利19项,软件著作权15项,发表论文129篇,出版专著1部。研发团队被评为“中央企业优秀科技创新团队”。
在项目建设中提出的堰塞坝应急抢险、性态分析与安全评价、勘察设计与安全监控三大技术体系,在国际学术和工程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全面提升了我国堰塞坝应急处置与综合整治关键技术水平,显著提升了我家自然灾害防治技术能力。
同舟共济,荡尽惊涛愁云过,众志成城,迎来旭日彩虹飞!昔日堰塞体危在旦夕,中国电建除害兴利、变废为宝,今朝水利枢纽造福一方!